为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科教兴州”的战略部署,推动全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依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湘西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回顾
“十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我州教育系统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五”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基础教育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全州小学入学率99%,年巩固率99.3%,毕业率99.2%,比2000年分别提高0.5、0.8和1.2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4.6%,比2000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6.63%,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6周岁儿童入班率80.12%,城镇3-6周岁儿童入园率98.75%,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普通高中规模逐步扩大,在校生达35343人,比2000年增加4468人,在校生规模达133人/万人,比2000年增加47个万分点。
───职成教育进一步发展。2005年,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工作已经铺开,吉首市职业中专、龙山县第一职业中学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湘西民族财会学校创“国重”工作已经省专家组复评通过。“十五”期间,全州各类职校与相关培训机构完成中长期培训28000人、劳务培训310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2005年,全州在州内共招收职校生9560人,向州外职校输送2330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46%,职校招生总数比2000年增加近5000人。
───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加大。“十五”期间,我州撤并了永顺民族师范学校、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和州教师进修学院,新组建了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2200余人,函授学生达2500余人,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次左右;撤并了吉首商务科技学校和州农业学校,新组建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学生达4600余人。湘西电大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电大本部在读生达1500余人,比2000年增加600余人。
───民办教育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民办学校中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成立州民办教育机构,为加快我州民办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氛围。至2005年,全州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到380所,在校生近40000人。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州落实国拨教育经费6亿元,比2000年增加2.5亿元,增长71%。2005年教育经费总量达8亿元,比2000年增加3.5亿元,增长77%。“十五”期间,全州第二期“义教工程”建设项目校180所,总投资11195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15.7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552.9万元,装备图书298793册,添置课桌椅凳12869套,增加信息技术教育设备181台,培训师资与校长17311人,救助贫困学生26829人。2004年,全州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六年规划、三年实施”的要求,计划投资3个亿,建设项目校388所,土建项目643个,完成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结合2005年全省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05年底,全州完成252所项目校495个土建项目的建设,建设校舍面积达28万平方米。2005年全州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292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80万平方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2005年,我州有116名教师被评为州级以上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8.9%、97.4%、76.9%,比2000年分别提高1.8、2.4、5.3个百分点。中小学在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达1012人,比2000年增加725人。2004年3月,教育部在我州召开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现场会,对我州教师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2003、2004年度,我州连续三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先进实验区。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全州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达99.5%,比2000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5年,全州高考报名9226人,比2000年增加3673人,高校录取6892人,其中本科以上录取2090人,比2000年增加893人,录取率达79.54%,高出省均8个百分点,创历年最高纪录。
───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十五”期间,我州加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8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已建成教育信息网,一批达标中学和示范性小学建立起校园网络;全州现有380多所学校实现上网,30多所学校设立网页,20多所学校建立校园网,共拥有1.6万台电脑,基本建成全州教育信息平台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贫困生救助工作全面开展。州、县市分别成立了贫困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机构。近三年来,全州共救助贫困大学生900余人,发放救助金近400万元;救助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21万人次,发放“两免一补”助学资金4800余万元,有效控制了贫困生辍学。
“十五”期间,我州教育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国内教育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教育“两基”的基础不够稳固。特别是农村地区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不足,各县市“两基”验收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力度减弱,投入减少,流生反弹现象。二是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推进。全州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结推广了一些经验,但仍未形成区域性全面推进的局面,一些县市和学校仍然存在加重学生负担、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健全,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三是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随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的加快,学校用地、师资数量及质量、教学用房、学生宿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都明显不足,学校容量偏小,这些日益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四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显突出,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跟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艰巨,据统计,目前全州中小学危房面积尚有13.9万平方米。五是办学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州教育在发展数量、规模、办学效益质量以及政策措施的配套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上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全州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湘西奠定基础,为推进我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思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来抓,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民族人口素质,使广大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继续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救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降低初中辍学率,顺利度过初中入学高峰期,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两基”向“两全”的农村教育新跨越。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调整教育结构,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横向沟通、纵向衔接,适应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有湘西特色的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依法治教、科学决策、高效运转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励教师投身教育和发挥创造性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机制。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学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换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1、基础教育
2010年,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96%以上,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到2010年,全州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5%以上,其中城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85%以上。全州3-6岁的幼儿90%以上接受学前教育,其中城镇达到95%以上。在全面提高全州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重点建设8县市一中(高级中学)和州直两所高中,到2007年基本实现高、初中剥离。每县市争创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力争1-2所高级中学达到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标准,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重点建设州特殊教育学校,使其达到全省同类学校示范性学校的标准。
2、职业教育
在巩固全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成果的基础上,使有愿望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含同等学历者)都有机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比例基本达到4:6。2007年开始在全州逐步推行新增劳动力持证上岗制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到2010年,力争使学院在校生达10000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各县市均创办1所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永顺、泸溪各创办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3、成人教育
巩固提高全州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成果,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到2010年,全州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城镇从业人员接受各种学习培训率达90%以上;提高各类从业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的比例,到2010年,城镇达到70%以上,农村达到30%以上。全州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5所省级、20所州级示范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1个高等综合性、8个中等、200个初等职业技术培训合格基地;全州每年有30万人参加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每个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培训,80%的青壮年掌握2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
4、高等教育
到2010年,全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计划投入1.62亿元建设资金,征地800亩,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迁往乾州开发区。不断加强学院专业设置建设,专业设置要涵盖我州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学制从初中招生的5年制逐步向以高中招生的2至3年制转移,同时,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的中、短期培训,力争使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标准。努力办好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在“十一五”期间投入5000万元资金,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基本达到普通高校的办学标准。抓好湘西电大的建设,坚持学生宽进严出,到2010年,学历教育在校生全州达4000人,校本部达2000人以上。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力争把湘西电大建成全州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中心、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
5、民办教育
州、县市将发展民办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到2010年,全州实现学前教育以民办为主,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数和在校生规模适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比重占30%以上这一目标,全州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同时,力争将2-3所民办学校建设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的示范性学校。
6、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到2010年,全州小学教师逐步减少到12000人左右,初中教师在平稳渡过高峰期后再逐步减少到6500人,高中阶段教师到2010年总量保持在4700人左右。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有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计划选拔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2250人以上,其中国家级50名、省级200名、州级2000名,在岗特级教师比例达1.5%0。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有新的成效,到2010年,全州80%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80%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中阶段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省级示范性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非“双师型”教师9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积极引进人才,倡导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使中小学教师城乡分布、学段和学科结构趋向合理。小学、初中、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2%、6%、25%左右,中、小学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85%、91%。造就若干名在全国、50名在全省、300名在全州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造就50名名校长。
7、办学条件
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图书、文体卫生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继续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到2010年,全州消除中小学危房13.9万平方米。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六年规划、三年实施”的要求,投入3个亿,到2006年底,完成388所、643个项目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土建任务。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投入1.6亿元资金,完成全州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到2010年,计划投入资金4.5亿元,对全州现有普通高中进行扩容建设,建设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33万平方米,增加2万个学位;投入资金2.3亿元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增加17000个学位。从2007年开始,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建设,采取政府投入、教师垫资、向上争资、客商赞助等方式,投入资金2亿元,拟建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5000套,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
8、学校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
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标准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学校装备,到2010年,县市城区和中心乡镇中小学校的教学仪器装备保持部颁一类标准,其他农村学校达到部颁二类标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到2010年,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县市城区100%学校建设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60%以上农村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有网络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占学校总课程的30%以上;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全州100%的中心完小以上实现100Mbps的高速互连,逐步建成全州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四)政策保障和主要措施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新人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定点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州、县市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教学体系。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加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小学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小学5年级以上年级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小学3年级以上年级开设英语课。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普通中学实行学籍和学历文凭管理,要与高、初中毕业会考改革相适应,最终过渡到由学校管理;完善素质教育报告制度,小学学业成绩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评价制。
───深化教育招生和考试制度改革。高考招生实行社会化报名和网上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由州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考生持初中毕业证和成绩单到学校报名注册入学。建立高考考点电子监控系统,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全州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和初中毕业会考办法,全面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
───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农村从2007年开始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落实“两免一补”的同时,重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工作,以建立健全对贫困家庭学生的长效帮扶机制为主线,以充分发挥助学工作的社会效益为重点,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创新思路,夯实基础,确立救助工作目标,完成救助工作任务。
2、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县市政府对教育经费、学校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管理力度。落实《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加强对全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统筹管理,改变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重复办学的格局。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样化的途径。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按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多种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合理利用州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规范合作办学。落实对社会力量办学在学校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养及管理、社会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颁布的配制标准,加强学校编制管理,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取消学校校长行政职级,全面推行校长和教师聘任制,在职教师一律持教师资格证在县市范围内竞聘上岗。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上岗原则,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
───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按照“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提高效益,先建后撤并”的原则,积极推进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逐步将村小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向中心完小或片完小相对集中,到2010年基本调整到位。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应优先用于发展学前教育或开展农民培训,确需置换变卖的资产所得,应全部用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
───盘活中等职业教育存量资源。突破部门办学和学校所有制界限,统筹考虑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资源,采取“留、并、转”等形式进行调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由目前的26所调整至20所以内,校均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各县市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县级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实行统筹管理,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并以此为龙头形成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网络。
3、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切实加强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和管理,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有关规定,做到足额征收,确保全部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不得顶抵县市本级的教师工资预算,教师工资和各项政策性津贴补贴足额预算不留缺口;县级政府按标准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在全州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县市政府要逐步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改革教育拨款办法,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鼓励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对校办产业取得的纯收入免征所得税,对在本校范围内提供的各项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减免部分应上交学校,全额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享有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杜绝对学校摊派性的乱收费,凡修建包括教师住宅在内的各种教育设施,有关费用应予减免。
───积极化解教育债务。抓紧清理教育债务,将其从学校剥离到当地政府,挂帐停息,纳入政府消赤减债的整体计划,在化解乡镇政府债务时优先解决,力争3年左右化解完毕。坚决制止债权单位和个人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
───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机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扩建38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5年内消除全州现存的13.9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居住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来抓,到2010年,全州中学平均15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抓好湘西教育网和城域网建设,建立教育软件开发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和远程教育传输中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依法落实教师管理体制。落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教师工作、学校自主进行教师管理的体制,州、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依法负责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加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有关培训经费,积极培育教育人才市场,加大竞争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10年,全州幼儿教师20%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8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80%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基本达到本科学历,并使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的50%成为“双师型”教师,高等学校的教师3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
───保持中小学教师总量平衡。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清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对各学科专任教师进行结构调整,适当补充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师资短缺学科的专任教师,面向社会招聘部分具备初中教师资格的教师,以确保度过初中入学高峰期。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有针对性的在岗培训,着重提高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州任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对具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实行重奖。
5、加强教育科研,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探索教育规律、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经费要比“十五”时期增长50%左右。
───进一步完善全州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积极动员、组织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在《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指南》的指导下,结合我州教育改革的实际,制定我州教育科研“十一五”课题指南。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承担州、县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十一五”期间,要完成5-6项全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50-60项全州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围绕改革教学方法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和学校教研组的作用,组织教师研究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围绕既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开展研究,推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6、健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强化教育法制的功能。
───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开展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实绩的督查考核。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加强州、县市两级督导队伍建设,加强督政和督学。开展“两基”巩固提高督导评估,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开展各项教育专项督查。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督导评估机构和社会有效监督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自我约束的教育管理机制。成立湘西自治州教育评估事务所,划归政府督导部门管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教育发展水平、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者及教职工的法律素质。在“五五”普法期间,加强教育专业法律法规学习;健全依法行政的各种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努力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性,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7、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监督体系,防范安全事故风险,进一步明确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落实《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减少学校安全事故发生。
───调动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工作。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调动宣传、计划、规划、财政、建设、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力量,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协作,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各有关部门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治理,特别是加大对网吧的监管,杜绝社会不良风气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和冲击,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8、加强领导,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科教兴州”的奋斗目标,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的责任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切实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完善对教育工作的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规划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教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科教投入、人口素质状况等指标,形成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科教兴州”战略的全面实施。把振兴教育列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州、县市教育工作综合指标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公布考核结果。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在实施科教兴市中的作用,认真做好重大决策的科学论证和督促检查,努力实现教育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员先进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使之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领导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力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高校安定稳定。